|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百年杨塘书院

百年杨塘书院

关键词:杨桥,杨塘书院,曾丙熙,邵东一三四中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邵东文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py022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71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曾子祠又名会辅堂,乃太平曾氏最高学府,本家子孙求学深造之地。一九〇三年建造、落成、开馆。祠前杨塘爱莲翠拂,俗名杨塘书院。座落邵东县杨桥镇。 院舍座北朝南,“田”形布局,东西长72米,南北宽34房屋56间;院内有水井二口,田字的四处空地为小花园,走廊过道连接相通;门前有四亩大的一口池塘,荷花掩映,垂柳成荫;院后有21亩山林,苍松翠柏,鸟语花香。这所怡静幽雅的书院,就是福仲公17代孙曾丙熙用自己的俸禄创办的。清末著名大学者曾廉曾在此担任多年山长。 书院从创建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百年中,他不仅为曾氏本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为外姓子弟提供读书的好场所。因此,名扬三湘,业载青史。
  曾丙熙为何会捐资办学呢?曾廉在《义学记》中有记载:“而适当朝廷停罢科举之会,士之来学者,未之辍也。”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废除了科举考试,正在读书的学生不得不停止上学了,言下之意,学生没有读书的地方了。可见当时国难当头,教育已完全处于瘫痪状态了。这时深明大义的曾丙熙,自然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他为了“前追先业,后启来哲”,于是毅然拿出两万银元,并400亩田的租谷,在家乡创办族学。让族人子弟有机会读书,希望族门能出高才。这种纯朴可敬的家庭情怀,过去已受到历代曾氏子孙的爱戴和敬重,现在和将来,同样受到全族人民的崇敬。在曾丙熙办学精神的鼓舞下,我族后裔始终不忘先祖美德,总是把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当作自己的事情办,并且还摆在头等位置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废私塾办学堂的热潮,福仲公16代孙曾振志提议改杨塘书院为会辅中学,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一批名牌教师,当时聘请了与孙中山交往甚深的同盟会员曾佰兴为第一任校长。扩大学校规模需要资金,又是曾振志提议在曾姓族内捐款,曾桂初闻讯后,一面发动别人捐款,一面暗自变卖自家田产凑钱捐款,在他的感动下,曾清新等许多曾氏本家慷慨解囊。其时决定:凡捐款1万元者,先父可在会辅堂立神主。由此,大大提高了捐资办学的价值和意义。
  曾氏家庭的重教美德,在后嗣中代代相传,时有仿效,且过之而无不及。继会辅中学之后,在杨桥和流泽地方相继办起了守约、养吾、培基和宣受学校。二〇〇三年,流泽镇—中建造科教楼缺乏资金,22代孙曾小山毅然捐赠20万元;曾超文捐赠2500万元巨款,在贵州省内的红军长征路上建起五十所希望小学,使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有了书读。
  曾氏家族的办学精神,社会影响深远,杨塘书院最后几次改建,都是社会捐资助学的结果。七二年新建6间教室9间教师住房,耗资8万元,其款是本校师生勤工俭学挣钱解决的;八三年大规模扩建校舍,其中20间教室、15套教师住房,55间单间,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需资24万元。基本上是社会上捐赠的,也就是说是乡、村企业和村民捐赠的。即村企业0.325万元,镇企业14万元。县教育局仅补贴6万元。这样大规模扩建学校,群众出大头、国家小补贴,群众心甘情愿,主要是曾氏家庭捐资办学的启迪和发扬。  
    宣统二年(1910),曾廉任山长(即校长)。民国17年(1928)曾廉逝世后改办学。1942年易名会辅中学,设10个班级,有学生 186人。1950年改名蒸上中学。1951年蒸上中学乔迁,原校改为杨塘中心完小。1969年改为杨塘学校,设有初高中班。1986年恢复杨塘书院校名。办学近百年,为社会培养出了不少政界、军界、学术界、企业界英杰俊才苗子,如:王孟仲、王光辉、王惠平、王求云、曾灵芳、曾高魏、曾军航等,成为一所令人翘首的山村中学。1952、 1956、1958年分别衍生邵东一中、邵东三中、邵东四中。本院先改为杨塘小学,后改为杨桥初级中学。今三中、一中为省重点中学,杨塘初中质量近几年连续为全县之冠。这一簇母子学校乃邵东教育之摇篮、精英,名传遐迩誉满三湘。
  曾丙熙在邵东曾氏族内首创高等学堂,名垂千古,德泽流芳。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