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邵东木偶戏,

邵东木偶戏,

关键词:邵东,木偶戏,邵东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邵东文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engyy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05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邵东素有“百工之乡”、“金针之地”、“商贸之城”的美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邵东县以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享誉国内外。在这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中,邵东木偶戏仍以一种原生化的传统文化形式在民间流传着
    据《邵东县志》记载:解放前,邵东属于宝庆府的东路,是邵阳县的一部分,由于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贫困,很多人就以唱花鼓、演木偶维持生计。当时的木偶戏班、社大多数是半职业性的,农忙时务农,闲时演戏,以耍木偶为民消灾祈福、求神许愿。解放后,木偶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植,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指引下,木偶戏班、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952年,邵东县成立后,于1956年成立了邵东木偶剧团并参加了湖南省首届农村业余木偶剧团汇演,演出节目《拦马》获优秀表演奖。紧跟着,邵东县的杨桥镇、火厂坪、余田桥、团山、流泽、两市塘、宋家塘、牛马司等地,除老的木偶戏班社外,新组建了几十个农村木偶戏业余剧团。这是邵东木偶戏最鼎盛的时期。
    木偶戏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据考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木偶戏的起源和创始人,历史上众说纷芸。但木偶戏始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之说,最为史学家和木偶戏界的认同。我国的木偶戏主要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三大类。邵东县主要分布有杖头木偶和布 袋木偶。
 
    邵东木偶戏以湖南民间传统的短把举杆类的杖头木偶戏为主流,是一项集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双重表演的手工操纵艺术,既具戏剧的特征,又具表演的艺术和手工操纵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杖头木偶的基本结构:
    邵东的短把杖头木偶主要由木偶头、木偶身、举竿、签子四大部
    分组成。
    木偶头:是用木头雕制的,头高12公分左右,上面雕刻有眼睛、
    口、鼻、耳等五官,五官有固定和活动两种,固定的眼、口、鼻、耳就是在木偶头上直接雕刻绘制,活动的五官即是将木偶头内部掏空,安装能活动的五官,用机关连线控制。
    木偶戏的身躯:邵东的杖头木偶是传统的内签子木偶,是没有
身躯壳架的,用戏服袍靠替代木偶身躯,戏服宽大,故身体呈扁型。
    举竿:艺人们又称它为“柱心”或“命竿”,整个木偶,靠它来支撑,邵东的杖头木偶的举竿和木偶头是在同一块木头上雕刻的,举竿只有23公分长,连在木偶头的脖子下,通过内签子操纵木偶的双手。
    签子:签子是用来支撑木偶和操纵木偶两只手做各种动作表演的支撑签杆,是两根约70公分长,直径为0.6公分的小圆木杆或竹签子,邵东木偶是内签子木偶,签子从服装内装在木偶的双手上,这样操纵方便灵巧。
    2、杖头木偶的操纵方法:
    虽然木偶的表演和形体动作,不像人那么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姿,但是,只要操纵表演的艺人进入了角色感情,有比较深厚的操纵功夫,就能把操纵者的感情通过举竿、签子传导到木偶身上去, 使木偶的各种动作、身段能有机地协调,准确地表演,使木偶的表演富于生命力,感情逼真、惟妙惟肖。
    木偶的头、五官、颈脖的动作,都是通过举竿来操纵的,为了丰富角色的表现力,将“死”木偶演成“活”角色,除了在头型、脸谱、冠饰等造型和化妆上力求符合剧情的艺术美之外,还要在木偶头的操纵上下功夫,木偶头的操纵方法,主要有:
     A、点头:操纵者只动手腕,使手掌前伏,将举竿向前倾伏20至30度,再回复原位,就算点头一次,点头多用在表达肯定的台词。
    B、摇头:角色表达否定或叹息懊悔,激动等表情时用,操纵者只转动手腕,将木偶举竿向左右转动15-20度左右,手臂不能晃动。
    C、仰头:用来表现角色昂首挺立,旁若无人,怒气冲天或骄傲狂妄等情绪,操纵者以手腕为动力,手臂不摇动,只将手掌往后倾斜30度左右,使头向上仰。
    D、甩头:多用在角色生离死别、阵前脱逃、气急败坏等情节。操纵者将木偶头低下45度左右,再将头(发)自右向左,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度,旋转木偶头时不能将整个木偶身体带动摇晃,操纵者的手臂要正、稳,靠手腕用劲来旋动,木偶的头要转得圆。
    3、木偶手的操纵方法:
    木偶的两只手,是由两根长70公分的小圆签子操纵的,通过操
    纵木偶艺人的左手(手臂、手指、手掌、虎口),操纵这两根细小的签子,赋于无生命的木偶手以灵感,按剧情的需要,配合木偶其他各部位的动作,做出各种角色的姿态动作,使木偶“活”起来。
    木偶双手签子的操纵方法主要有:
    单轮签:操纵者在操纵时只动一根签子,另外一根签子要尽可能控制住不晃动,主要用来操纵一只手的表演动作。
    双轮签:操纵者同时轮动两根签子,将双签自外向内轮转,木偶的双手就向前摆去,自内向外轮转,木偶的双手就向后摆去。
    推签:操纵者将木偶一只手的签子或两只手的签子推送出去,使木偶的手伸向身前,作出各种动作。
    摆签:操纵者将签子前后摆动,使木偶的手自然而柔和地前后摆动,摆签是以木偶的手臂长为半径,肩胛为圆心,以弧形摆动。
    漏签:木偶在表演某些动作时,有时它的手要一只高一只低,这就需要操纵者将要低一些的那只手的签子在手掌内向下漏下一节,使木偶手的位置摆得恰到好处,在做下一个新的动作时,要迅速将漏下去的签子,在操纵者的胸脯上顶一下,将签子推上去,立即握好双签做下一个动作。
    带签:有的表演动作,木偶的两只手相距较远,需要两根签子分开操纵表演,才能动作协调,这就要将另一根签子分给助理演员去带动,协助操纵完成这一动作。
    抖签:角色在剧中感情冲动时,木偶头、身、手都会颤抖。手还要随着动作的需要,在各个部位做动作,那么,就要抖动签子,还需要运用轮、推、摆等动作来配合。
    4、木偶脚的运用:  
    邵东的内签杖头木偶没有固定的连身脚,在表演情节中需要脚的动作时(如上马、踢腿、亮脚等动作),就临时拿一个木制的脚形与木偶和某个动作配合,艺人们称它为“打脚”。“打脚”很重要,它属于手、眼、身、法、步五功之一,根据不同角色、不同情节,按剧情需要,将木偶的脚亮出来,用得恰当配合逼真,可以使木偶角色增添不少的特殊情趣。
    5、木偶戏水袖表演的操纵方法:
    水袖,不但是传统戏剧中一种表演技巧,也是木偶戏表演中刻画人物、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手段。
    邵东木偶戏常用的水袖表演操纵方法有:
    单翻袖:将木偶一只手的水袖翻搭在手掌上。
    双翻袖:将木偶两只手的水袖同时翻搭在手掌上。
    单搭袖:将木偶一只手的水袖搭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上。
    背搭袖:将木偶的一只手的水袖搭在木偶的另一只手的前臂上,而木偶的另一只手将水袖反搭手臂后上方。
    甩袖:将木偶一只手的水袖向左或向右单独甩出去叫单甩袖,将木偶两只手的水袖同时向左下方或右下方圈甩出去,叫双圈甩袖。
    抖丢袖:将木偶左手或右手或两只手的承袖,往上抖在木偶的另一只的腕关节处,再将水袖从木偶胸前向前下方丢出去,叫抖丢袖。
    此外,还有单背袖、双背袖、披肩袖、遮袖、揣袖、双掷袖、双翻搭袖、双翻高低搭袖、后搭反翻袖等动作,这些都是木偶表演操纵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水袖功在木偶表演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表演基本功,不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都要运用水袖动作、水袖表演,形式优美、内涵深刻,动作变化丰富。
    6、木偶戏的步法的操纵:
    木偶戏是在人戏的大舞台上再搭一个小舞台演戏,木偶比人小,
是由木偶操纵艺人在小舞台帷幕(台框)下面操纵表演的,木偶通过操纵签竿的传导,以及艺人恰当的步法给予配合,才能使木偶在小舞台上“活”起来,为观众表演,因此,木偶戏表演艺人的步法,应该要按照小木偶人的比例去设计各种不同角色、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步伐,它的步代基本上要小于人戏演员步伐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
    传统的步法有:正步、平步、丁字步、慢步、快步、箭步、拖步、云步、老步、跷步、雀步、弓箭步、颠步、醉步等。
    7、邵东木偶戏的表演剧目和唱腔音乐:
    邵东木偶戏“清武班”现存木偶戏全本戏、单本戏、拆子戏近百部,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雕版刊印的线装本,少量为前人的手抄本。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有60多部,主要有传统的关公戏、观音戏、岳飞戏、杨家将、说唐、征东征西、悟变戏、杨孝打虎等。
    邵东木偶戏的唱腔主要运用当地流行的弋阳腔、昆腔、高腔、弹腔等祁剧唱腔音乐,有小部分剧目也采用广西桂剧高腔音乐,其主要乐器有锣鼓、钹、钗、方扳、唢呐、二胡、高胡等。
8、邵东木偶的戏袍及景片工艺:
    邵东木偶戏的戏服袍靠全部是民间艺人用棉布缝制而成,戏服袍靠上的各式图案都是用五彩丝线掺金丝银丝手工精心绣制。其景片都是民间的绣品,头冠发饰都是民间手工制作的。
    邵东木偶戏历史悠久,覆盖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极强的民间艺术,是民间戏剧的活化石,它保留和诠释了许多民间传统习俗,具有深刻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邵东县城乡人民也早已步入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加之木偶戏班艺人们的老龄化,现邵东木偶戏的市场与传承已濒临困境。2008年7月,邵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普查中发现:邵东木偶戏传承至今的只有“清武班”和“清云班” 两副担子。此两副担子仍常年坚持在城镇乡村演出古老的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技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诠释着民间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其中位于邵东县杨桥镇的清武班是邵阳市到目前为此发现的行套齐全、剧目丰富、艺人最多、演出活动坚持时间最长的民间木偶戏剧团。据 “清武班”第五代传人龚日升老师傅(现年81岁)称:“清武班”创建于清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六代传承至今,已逾180余年。龚日升家中现保存木偶头像50余尊,服装70多件,头盔50多顶,各类乐器30余件,戏用兵器道具60多件,线装刊印和手抄剧本50多册。龚日升所保存的杖头木偶,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经邵阳市文物专家鉴定,系清代中叶的雕刻工艺,属于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所保存的全套木偶戏行头和线装古版木偶戏唱本,经鉴定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价值,已经引起了市、县两级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度关注。
    2008年8月,邵东木偶被邵阳市人民政府入选为邵阳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邵东木偶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将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
承。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