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邵东名人蔡锷

邵东名人蔡锷

关键词:蔡锷,名人,邵东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邵东名人蔡锷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hnsd.ccoo.cn
  • 感谢 hnsd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78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八八二——一九一六

  蔡锷

  (1882——1916)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艮寅,字松坡。其父名正陵,母王氏,生子三人,艮寅为长。其家世代务农。艮寅六岁开始入塾受业,十三岁中秀才。1893年春,他步行到长沙,考入由梁启超、谭嗣同主办的时务学堂,从此与梁启超结下了既是师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缘。

  1898年9月,戊戍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梁启超出逃日本。在此之前艮寅参加了湖南巡抚陈宝箴举办的留学生预备考试,并以第二名入选,结果因变法失败而未能实现。他又去武昌,投考两湖书院,因是时务学堂旧生而遭拒绝。1899年,艮寅赴沪,投考南洋公学,得梁启超来信,约他去日本。他得到既是学友又是老师的唐才常的资助东渡,入日本大同高等学校,研究政治哲学,后又入横滨华商东亚商业学校,不久加入唐才常的自立会。1900年4月,他随唐才常回国,准备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为张之洞屠杀多人,艮寅幸免,遂改名蔡锷,取其锋芒锐利之意,以明投笔从戎之志,重返日本。此后,入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毕业,自费考入东京士官学校第三期,1903年毕业。在日期间,蔡锷先后以博孟、奋翮生、锥击生的笔名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文章,其观点,多受梁启超、杨度的影响。

  1904年,蔡锷回国,应江西巡抚夏时之聘,任续备左军随营学堂兼监督。1905年初,应湖南巡抚端方之聘,任湖南教练处督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7月,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聘,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教练官和随学堂总理官。1906年秋,奉命去河南彰德参观秋操演习,被派为中央评判官。同年,任新办广西陆军小学监督。1908年,任新练常备军第一标标统。1909年,任龙州讲开堂监督。1910年,任新军混战协协统、学兵营长等职。在广西期间,蔡锷一方面继续与老师梁启超保持联系,同时又不断接触谭人凤、李燮和黄兴等人,这对他本来偏向改良的观点不能不有所触动。1911年初,由已经调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推荐,蔡锷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各地纷纷响应的形势下,蔡锷经过周密部署,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晚八时发动起义,到次日午前,占领省城。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当场被杀,军事总参谋靳云鹏化装潜逃,云贵总督李经羲避入法国领事馆。云南起义成功,蔡锷被推为都督。此后,蔡锷在各负责部门换上同盟会员或同情革命的人,在财政、交通、教育等方面进行若干整顿,使云南面貌为之一变。蔡锷本人为官尤其清廉,他主动提出把自己月薪降到六十元,仅相当于营长铁薪金,这在各省都督中是最低的。

  由于受中央集权思想影响较深,蔡锷此时对革命派和袁世凯均无深刻认识,因此,曾支持袁出任总统。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也倾向于袁,并尊袁令入川围剿熊克武,虽未交锋,但此时他的态度还没有倾向革命派。

  1913年10月,蔡锷辞掉云南都督职务,来到北京。他有才干,也很有声望,是北洋系以外颇有影响的人物。到京后,袁世凯先后任命他为陆军部编译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并加昭威将军称号。如此众多的头衔都是只赏高官,不给实权。这反映出袁世凯对他既怀疑又惧怕而又不得不装出重用的态度。蔡锷本人,曾对袁世凯存有一些幻想,到京后,发觉了袁氏父子的阴谋与野心,目睹袁氏小朝廷的倒行逆施,逐渐对袁不满。

  1915年5月,袁氏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8月,杨度为首的筹安会成立,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于天下。第二天,蔡锷即到天津梁启超家中秘商对策。不久,梁启超的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表,这使袁世凯增加了对蔡锷的注意,并于10月暗中派人搜查了他的住宅。在这种情况下,蔡锷假装意志消沉,经常出入于京城八大胡同妓馆,甚至装作赞成帝制,暗中却把家眷遣送回籍,以防不测。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锷假装治病,到天津与梁启超再商反袁计划,并与云南故旧联系。11月19日更名易装取道日本经香港,于12月21日抵昆明。

  当时,云南军界早已开过秘会,并有少量部队北上入川,李烈钧、方声涛等人也先后到达。但云南都督唐继荛态度暧昧,因而云南迟迟未动。蔡锷抵滇后,先后与唐继荛商讨九次,并做了下属人员的大量思想工作,最后决定起义。1915年12月25日,由蔡锷、唐继荛、任可澄、刘显世、戴戡联名通电,声讨袁世凯,宣告云南独立。26日,云南正式成立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北上入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湘粤;唐继荛以云南都督兼任第三军司令,坐镇大本营。其中,蔡锷所率的第一军是主力,其处境也是最困难的。他们以几千人抵挡万余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力量对比悬殊。但他们依靠地形气候等有利条件,又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援,因此能不断取胜。这时,蔡锷已喉疾严重,声音嘶哑,面容憔悴,但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在他统率下,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摧垮了四川的北洋军队。这样,袁世凯迫于全国的压力,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总统的地位。蔡锷等人坚决要求袁世凯下台,1916年5月8日,滇、黔、桂、粤、浙五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蔡锷等十五人被推为抚军。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声讨声中死去。6月7日,黎元洪依法继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署省长。

  蔡锷此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他保荐罗佩金、戴戡代理职务,向北京政府辞职出外就医,8月9日离成都,22日到上海,为梁启超《盾鼻集》写序。9月 20日,蔡锷抵达东京,入福冈大学医院治疗,终因病情过重医治无效,于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才三十四岁。北京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他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其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蔡锷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湖南邵东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1898年,蔡锷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从师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并参加维新变法派组织的自立军,准备拥护光绪皇帝当选而起兵“勤王”,起义失败后留学日本,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懂得救亡图存,必须革命,要革命,就必须有自己的武装。此后立志习武,以图报国。1904年,学成归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和云南等省训练新军,为日后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积极配合,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1913 年,袁世凯担心他拥兵自重,下令调他进北京,暗加监视。由于袁世凯违反民意,企图恢复帝制废除共和,于是蔡锷和梁启超策划反袁,于1915 年底在云南组织救国军起兵反袁,在讨袁斗争中,蔡锷作为护国军的主要领导人,坚决果断,富有韬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狠狠打击了袁世凯的部队。云南独立后不久,贵州、广东、浙江等地也纷纷宣布独立,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蔡锷任四川省督军及省长,因病赴日本就医,不幸逝世。

  蔡锷一生经历了从拥护维新变法到致力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想的道路,其思想发展颇为曲折,充满矛盾。但是他成功地领导了辛亥云南起义,发动和指导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不失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声望的民主革命家和军事家,从这里选编的三遍演讲辞中,我们可窥见一斑。《在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会上的演讲》(1912 年5 月)是他在当时国民共进会、政治谈论会、共和统一党三个政治组织合为一体后的一次讲演。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宣布了共和新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伟大革命。但是革命成功后的中华大地,“海内俶扰,民生穷蹙,……人重私图,党见纷歧”,“内政之纷纭,人心之浮动,殆不可以终日”。蔡锷为此十分忧虑,他知道惟有“联结同志,标帜政纲”,才能 “挽回国难,奠安民生”,于是他致力于将诸政党联合起来,以求“国利民福”之大业,在他的奔波下, 1912 年4 月,国民共进会、政治谈论会和共和统一党合三为一。蔡锷是一位具有实干精神的革命家,他认为新组建的党“陈义不求过高,着眼务求期远大”,其宗旨应是“以国家之乐利,人民之幸福为旨归”。因此他在讲演辞中,他对新党提出了两个要求:其一“勿请骛共和之虚名,长国民凌嚣无秩序之风”;其二务期新党内部之巩固,对于党员,“与其骛多数之虚名,不如定格稍严”,对那些“思借党势以谋私利,图个人之侥幸,或借党援以为倾陷排挤之资者”,务必排斥于党外,这篇演讲立论鲜明,旨远趣高,令人耳目一新。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